协 会 动 态
第20期
(总第131期)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秘书处 2012年12月5日
经 济信 息 摘 要
目 录
【大 势 观 察】
战略前瞻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全新动力
理性解读三季度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反映的经济风向
关注全球服务贸易深层结构变化的国内影响
【独 立 预 测】
经济态势:国内经济增长出现转机的几点迹象
经济态势: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风险不断增加
资本观察:民间资本投资区域楼市的路径分化
中央意图:以史为鉴简析换届前后的宏观政策思路
政策观察:地方房产税扩大试点“暂停”考量现实
经济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映射政策指向
【数 据 跟 踪】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大 势 观 察
战略前瞻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全新动力
人们普遍担心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更期待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出现。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究竟来自何处?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增长模式转变和寻找增长新动力的关键时期,如在相关领域着力推动改革和调整,中国经济将在新的增长路径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5-10年应能保持7.5%左右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来自包括投资和消费在内的国内需求增长、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壮大以及中西部地区的赶超。
首先,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来自国内需求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
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国内投资和消费拉动。而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居民倾斜以及政府在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保障领域投入力度的加大,中国的总储蓄率将有所下降而居民消费的比重将有所上升,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上升并超过投资的贡献率。为挖掘消费需求潜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外,政府还应继续加大对就业、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改善消费环境和消费秩序,让更多的中低收入居民有能力消费,无后顾之忧消费,实现包容性增长、共享式增长。
其次,从投资需求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来自民营和中小微企业。
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将替代国有企业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未来5-10年,伴随促进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还会上升。由于中国GDP的60%以上,专利创造的70%以上,新增就业的90%以上都是中小微企业创造的,中小微企业投资比重的上升将对投资结构的改善和投资效益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也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服务业发展。
第三,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据有关测算,改革开放30年来,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50%左右;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次之,为30%左右;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低,为20%左右。可以预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劳动力数量增速将明显减缓,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下降。由于边际产出递减规律的作用,资本投入的边际产出将出现递减,因此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有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来自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今后5-10年,伴随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将明显升级;制造业产能过剩和出口受阻将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服务出口比重提高;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将推动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垄断行业向非公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开放将促进金融、电信、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发展。另外,伴随国家在财税、金融、科技等优惠、倾斜和支持政策的落实,反映未来机构及发展方向的诸多战略新兴产业将得到长足发展,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将明显增强。
第五,从地区结构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来自中西部地区。
最近几年,伴随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施,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口疲软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冲击以及劳动力、能源、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逐年上升的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减速明显而中西部、东北部地区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今年上半年,东部10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9.2%,中部6省为11%,西部12省(市)为12.1%,东北三省为10.5%。可以预计,今后5-10年这一趋势将得以持续,中国经济的地区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内产业转移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理性解读三季度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反映的经济风向
上周,国家多部委先后公布了三季度主要宏观经济数据。从数据来看,三季度中国经济虽有所下滑,但9月消费、投资、工业生产以及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的转好提振了市场信心,甚至有乐观者预期中国经济将在四季度实现显著反弹。但是,我们认为,针对仅一个月的数据做如此乐观的解读,应该更加慎重,因为即便9月宏观指标比预期稍好,显示经济确有企稳迹象,但未来风险仍然存在,特别是我们年初便提到的房地产市场与海外经济运行风险,都是影响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因素。
消费和基建遏制中国经济下滑
当然,消费对GDP贡献仍然最高,达到55%,是本轮经济下滑中带动经济增长的亮点。消费提升主要与一些长期因素,如居民收入提升、社会福利制度改善等密切相关。而从短期来看,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为14.2%,比8月提升了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销售的回升,带动相关消费反弹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例如,9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同比增长分别为13.7%、31.4%、26.9%,比8月增速分别回升了1.6、5.6和2.7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得益于早前政策的支持,交通运输,例如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资有所回升。实际上,1-9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20.5%,比1-8月提升了0.3个百分点。其中,1-9月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速为6%,比前8月回升了1.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速为5.4%,比前8月回升了4.1个百分点。
海外风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将偏负面
9月中国出口同比上涨9.9%,比8月的2.7%有显著提升。出口超预期反弹主要原因与季节性因素有关,如今年十月初中秋与国庆长假结合使9月出口赶运。而在9月出口产品中,IPHONE相关产品的出口贡献也相对较多。如此看来,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因素,能否带动出口持续反弹,效果尚未可知。尽管三季度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量化放松,但海外经济面临的风险仍需要正视。
房地产投资继续下滑
房地产市场方面,三季度房地产市场仍旧面临两难格局。一方面,房地产投资仍在下降。1-9月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至15.4%,比1-8月下滑0.2个百分点,创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住宅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从1-8月的-11.1%继续下滑至-12.9%;开放商拿地依然谨慎,土地购置面积从1-8月-16.2%下降至-16.5%。新开工、土地购置、投资都显示未来供给面可能承压。
总之,我们认为,短期宏观指标比预期稍好,显示经济确有企稳迹象。但对仅一个月的数据反弹,不宜过度解读。而四季度能否实现显著反弹,仍面临多重考验。
关注全球服务贸易深层结构变化的国内影响
全球服务的可贸易化已经开始改变整个贸易的深层结构。世界第一轮全球化是制造业供应链的深刻重构。在此过程中,中国凭借相对低廉的要素价格累积了经常项目的巨额顺差。而现在,跨国公司全球制造布局已基本完成,在中国传统红利渐进消逝的过程中,中国必须加快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今年以来,在整体贸易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根据商务部监测:1-7月,我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72583份,合同金额320.3亿美元,同比增长58.1%,中国服务贸易大有潜力可挖。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必须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层次的重要抓手,促进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1917亿美元增长到3624亿美元,增幅达89%,年均增长17.3%。其中,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6.8%,是同期全球服务出口平均增速的两倍。与此同时,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全球占比从2006年的3.6%增长到2010年的5.1%,世界排名由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服务出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八位升至2010年的第四位;服务进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七位升至2010年的第三位。
然而,无法回避的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还处于严重失衡的局面。“服务立国”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服务贸易居前20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等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各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国,2011年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1万亿美元,实现顺差1.79亿美元,同比较上年增长23%。服务贸易就业人数占美国总就业人口的五分之四。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对亚太地区服务贸易顺差5700万美元,对欧盟顺差4400万美元,对北美自由贸易区顺差3500万美元,对其他拉美国家顺差2500万美元。
但反观中国,服务贸易却连续十年出现逆差,这既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扩大开放、进口增加的原因,也反映出比较服务贸易竞争力,中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间存在着明显差距。2011年我国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分别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三。但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货物贸易的比重只有12.5%,比全球的水平低10%。根据商务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从94亿美元扩大到221亿美元,呈逐年扩大趋势。以美国为例,2010年,中美服务贸易达296.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出口96.3亿美元,进口200.6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04.4亿美元,为2009年的1.4倍。
全球服务的可贸易化已经开始改变整个贸易的深层结构。世界第一轮全球化是制造业供应链的深刻重构。在此过程中,中国凭借相对低廉的要素价格累积了经常项目的巨额顺差。而现在,跨国公司全球制造布局已基本完成,在中国传统红利渐进消逝的过程中,中国必须加快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
未来促进中国从“要素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转变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中国要逐步扭转过度依靠初级要素的竞争方式,通过设计研发创造、品牌价值创造和营销渠道创造等高端服务环节创造利润、创造附加值,大力发展高层次的服务贸易,实现贸易链整体升级是必然选择。
独 立 预 测
经济态势:国内经济增长出现转机的几点迹象
9月官方公布的制造业PMI为49.8%,比上个月的49.2%略有上升,终止了连续四个月下降势头。但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该数据为PMI公布以来首次在9月位于50%的荣枯线之下。从过往经验看,9月PMI通常会出现季节性高点,而今年数据却明显偏弱,比往年9月PMI均值低了4.3个百分点。这显示制造业仍然处在收缩的过程中。
经济态势: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风险不断增加
去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陷入工资成本上升、原料价格上涨、出口订单萎缩的“低利润陷阱”,尽管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吸引力仍在,但全球 “供给替代”的新趋势正在逐渐削弱中国传统比较优势,中国制造正在面临“前堵后追”的双重夹击。
资本观察:民间资本投资区域楼市的路径分化
楼市分化时代到来。核心城市、资金与人口导入的城市,房地产市场稳中有升;以往泡沫过高、目前仍未找到经济突破点的非核心城市房价下跌,人口与资金流出的城市,房价大幅下降。
中央意图:以史为鉴简析换届前后的宏观政策思路
党的十八大将于11月8日召开,而国家领导班子将于明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时换届。换届前后宏观经济政策会有怎样的变化?一些市场人士回顾了以往换届时的经济和政策动向,有些人预期今年11月或明年3月后将会有新一轮的刺激政策出台。我们认为除非经济活动大幅恶化、出口显著下滑,否则难以有新的刺激政策出台。
政策观察:地方房产税扩大试点“暂停”考量现实
继重庆和上海去年启动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之后,从今年五六月份开始,湖南和湖北两地曾悄然进行个人住房房产税扩大试点的准备。不过,据《财经》杂志报道,目前两地的相关准备工作已经暂停。事实上,沪渝两地的房产税试点,不仅难言成功,甚至颇为尴尬。
经济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映射政策指向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月利润由负转正,私营和股份制企业成了经济止跌企稳的“先行官”,是个令人鼓舞的信号。而经济要真正止跌企稳,还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修复盈利因子,不打折扣地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促使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真正脱离困境。
数 据 跟踪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指标 |
单位 |
|
一季度 |
二季度 |
三季度 |
四季度 |
当季GDP
(同比%) |
万亿元 |
12年 |
107995(8.1%) |
119103(7.6%) |
125575(7.4%) |
|
11年 |
97101(9.7%) |
108674(9.5%) |
115444(9.1%) |
150345(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