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设为主页 加为收藏
内容搜索
 
会员登录
登录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总会动态
 
协 会 动 态
 
 
  22
 
 
    (总第133期)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秘书处                                      20121217

 

经 济 信 息 摘 要

 

 

 

 

【大 势 观 察】

     大趋势:关注十八大报告透露的长周期投资机遇

     “十八大”传达出三个更加明确的主流信息

     深度把握未来5-10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问题

 

【独 立 预 测】

     政策意图:准确把握“收入翻番”计划题中之义

     政策观察:年末明初央行货币增速将发生变化

     资本观察:房企密集融资计划使调控面临新考验

     政策意图:把握经济步入中速增长期的政策内涵

     政策指向:金融体系消费者保护框架已初步建成

     资本观察:预估国内楼市调整时段将延伸至2015

 

【数 据 跟 踪】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大 势 观 察

大趋势:关注十八大报告透露的长周期投资机遇

十八大报告回应了市场对改革的呼声,出现在经济篇的第一条,比十七大报告提高5位。改革确定了厘清政府边界和非公的平等地位,但对国企的定位和反垄断低于预期。改革仍需进一步破题。但我们观察到两大领域则是明确民资进入:教育和医疗。

未来十年年均GDP增速有望7.2%以上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未来10年“前途光明,道路曲折”。1、报告暗含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7.2%以上,若提出的改革和转型到位,目标有望实现;2、有几处新提法,概括为:首提一目标、打开两扇门。即:首提收入倍增;向民资进一步开放教育和医疗。消费将稳步增长,不同于上一轮的“住行”升级,衣食住行都将受益;3、其他多是确定之前的基调,但仍是指路明灯:(1)生态文明:节能环保产业迎春天;(2)文化产业成支柱产业;(3)未来的四化动力:除了新兴产业外,保障房、城市管网经济值得关注;(4)社保基金入市将破题。

    把握经济转型新动向

转型的方向在十八大报告中是老调重弹。除了新兴产业,我们认为需要把握几个方向:1、十二五将是信息化高速推进时期,通信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可期;2、生态文明的“入纲”则回应了生态环保的诉求,节能环保产业是看点;3、城市化深化,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城市轨道交通、(污)水,气、教育、医疗等全面配套。4、农业现代化,是近两年才“入纲”的,可重点关注农田水利、育种和农机等;5、新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传媒文体娱乐有望持续迎政策利好。

民生保障的强化不利于商品房发展,利好保障房,同时保险等有望进一步加强,而确认建社保基金投资制度,意味相关资金入市有望破题。

“十八大”传达出三个更加明确的主流信息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大”从相当程度上勾勒出未来10年中国的发展前景。我们以为,相比于以往,“十八大”传达出了三个更加明确的主流信息,或者说中国的大政方针都已更加固化和成形。

首先,未来中国的走向为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代领导层30多年的接力式探索实践,及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中国高层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更加乐观自信,认为是中国“超越老路,不走邪路”的成功与正确道路选择,当可持续发展下去。由此,新任领导层将会再接再厉,继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位一体建设。

再者,以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和目的,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经济,政治与文化改革。即如果某项改革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方向和体系,就有可能发生和实现,否则就可能缓行,或者搁置。这样的基本原则,业已成为推行未来改革的指南。

典型的例子譬如此次现任军委主席打破惯例,即刻全身而退,而非像以往再留任两年。新任军委主席则着手马上接班,全面行使职责。这种现任最高领导人“裸退”的做法,不仅从中国五千年的老祖宗那里没有听说过,连近一个世纪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中也罕见。倒是大洋彼岸有一位叫华盛顿的美国政治家,在200多年前曾开启了如此的最高权力移交先例。

看来当代中国领导人已明确认识到,华盛顿式的权力处理,比秦皇汉武或斯大林金日成的方式要高明得多,也更加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壮大。

第三,中国新任最高领导人在记者见面会时发表了讲话,通篇很少冗言八股,透露出了强烈的亲民务实特色。这其中也显示出了一个大趋势,即现代正常国家的领导人,必然更加注重依靠广泛的公众支持和民意基础。老一代领导人艰苦创业,守成时则显得游刃有余;而后代领导人随时间推移,老本递减,必须转而建构公民社会式的全新权力基础。当然社会不仅要听亲民的讲话,更会关注亲民的行动与举措,这样言行一致的领导层,才能真正取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古今中外,一切真正成功的改革都必须包括人民的充分参与,否则就会流产或失败。中国欲开拓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其领导阶层和执政党必须在法制基础上接受更多的人民推动、反馈和监督。

欲真正实现人民的当家作主,就必须对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官本位”传统和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像时下这种在中国几十万年轻人争着报考政府公务员的情形是极端不正常,甚至危险的。这其中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某个人的选择,而在于社会体制与文化的宏观指挥棒发生错位,导致价值失衡,取向紊乱,并将滋生更多滥权腐败,最终贻害国家命运。

如何更有效与人民同舟共进,将是新届中国领导人必须直面的考验。

深度把握未来5-10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出现的下行趋势,既有宏观经济周期因素,也反映了长期潜在增长率的变化。周期性下行与长期减速由不同因素造成,因此,在认识上应该将两者分开;而在应对政策上,要特别防止采用刺激性手段应对长期减速趋势。潜在增长率难以超越,但却可以通过改革予以提高。

    长短期之变

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影响着经济增长。长期看,经济增长受供给方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及其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要素供给水平和生产率提高方式皆具有阶段性特点,构成特定的潜在增长率。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得益于人口红利,我国要素供给充足,生产率提升空间巨大,潜在和实际增长率均达到很高水平。

据估算,我国潜在增长率1978年-1994年为10.4%,1995年-2009年为9.8%。这两个时期的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0.1%和9.9%。其中,贡献因素71%来自于资本形成,8%为劳动力增长,4%为人力资本积累,7%为人口抚养比下降,10%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然而,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于2010年停止增长,以此为标志的人口红利消失,上述贡献因素将出现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导致潜在增长率降低。

与此同时,从短期需求方面来看,欧债危机抑制了欧洲对中国产品的短期需求。美国的经济也没有恢复到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同样受限。尽管美国出台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但此轮政策的时滞效应恐怕未必会使美国对中国产品的短期需求大幅上涨。由此来看,出口对目前的增长放缓的确有一定影响。

但估算表明,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我国GDP潜在增长率将分别降至7.2%和6.1%。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趋势,受到欧债危机和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的需求因素制约,也是潜在增长率降低的表现。虽然受出口、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影响,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周期性地分别处于潜在增长率之上或之下,但归根结底,由供给方因素决定的潜在增长率,构成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根本制约。

    潜在增长率

在理解潜在增长率问题上,存在着一个致命的误区,即混淆经济增长的供给方因素和需求方因素。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常常会把由潜在增长率下降导致的增长减速,误认为是由需求不足导致的,因而主张采取扩大需求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

例如1990年,日本以人口抚养比上升为标志,人口红利正式告罄,潜在增长率大幅度降低。但许多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认为,减速是需求不足导致的,多年来坚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刺激性的财政政策,政策倾向上不啻南辕北辙,陷入“失去的20年”。

尝试超越潜在增长率的政策工具,可能体现在产业扶持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宏观经济刺激政策中。固然,产业政策着眼于动态比较优势,区域政策旨在促进平衡发展,应对短期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必然包含刺激需求的政策意图和政策手段。

但是,这类政策应用的限度是使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相符,一旦应用过度,必导致扭曲的结果,加重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在这类发展政策的引导下,地方竞争驱使各地为了追求增长速度,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不安定。

然而,潜在增长率并非不可改变。通过挖掘相关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供给潜力、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可提高潜在增长率,从而允许经济实现更高速的增长。对我国来说,可通过改革提高潜在增长率。

深化改革固然是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但不应过于功利地看待改革,期待改革对于经济增长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面对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一方面需要把改革推向新的高度和深度,为更长期的持续增长构建制度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习惯于并接受较低的增长速度,把增长模式从立足于投入增长的速度型,转向立足于生产率提高的质量型。

 

独 立 预 测

 

政策意图:准确把握“收入翻番”计划题中之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计划,激发了各界人士的热议。收入翻番是个“质量”概念,而非“数量”上的目标,也就是说,衡量收入翻番的基准应是收入的价值,实际购买力。这一点,报告中有明确表述。

政策观察:年末明初央行货币增速将发生变化

10月的金融数据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至1685亿元,而社会融资总量当月增1.29万亿元,两者持续改善。前者反映投资积极性有所恢复;后者表明资金的渠道疏通作用进一步体现。

资本观察:房企密集融资计划使调控面临新考验

随着土地市场升温、房企拿地热情升高,新的一轮房企融资潮也在升起。这样做的结果,无疑给已陷入困境的房地产调控带来更大的压力,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因为,一旦房企在境外资本市场再获得大量的融资支持,那么,拿地的热情将更高。

政策意图:把握经济步入中速增长期的政策内涵

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据此推算,中国经济需年均增速7.2%就能实现这个目标。经济增速调降传递出中国经济主动减速的信号,表明未来中国将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环境和谐与百姓生活改善。

政策指向:金融体系消费者保护框架已初步建成

  继保监会设立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证监会设立投资者保护局之后,银监会日前宣布,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正式成立。这将有效改善银行“店大欺客”,银行业消费者有苦无处诉的局面。

资本观察:预估国内楼市调整时段将延伸至2015

    关于房地产市场,我们短期看好,中期看淡,政策不确定性未必像想象的那么大。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泡沫,其表现形式是一线和沿海城市房价过高,内陆城市供应过大,无论以国外房价衡量还是以普通市民的收入水平衡量,中国房价均嫌过高,调整只是时间的问题。

 

数 据 跟踪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指标

单位

 

一季度

季度

季度

季度

当季GDP

(同比%

万亿元

12

1079958.1%

1191037.6%

1255757.4%

 

11

971019.7%

1086749.5%

1154449.1%

1503458.9%

累计GDP

(同比%

%

<



Copyright ? 2018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主办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2535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6767号
电 话:010-88191834 传 真:010-88191871 E-mail:webmaster@cacfo.com